🔵本書內容:
依序介紹冥想的好處、概念以及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冥想,不需要特定的宗教背景。也有提到當代科學是如何分析冥想的,分析腦波、核磁共振、分析睡眠的深淺比等等。接著介紹冥想的概念與實務,就像游泳一樣,不學概念直接去游也是可以,但可能上限就沒有那麼高。
🔵作者介紹:
他是藏傳佛教的僧侶,修行10年,有推出自己的App還有Netflix的影集,有兩季,App下載數量超過五千萬,也有在Ted發表演講。
🔵適合誰看:
❶ 想知道科學是如何研究冥想的人
❷ 想知道冥想的正規入門是如何的人
❸ 提升專注、克服分心的人。
你在洗澡或睡覺時,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可能是這四種原因。
那又如何?
其實人體可以完全對應這四個原因喔。前兩項就像是我們做事一直在多工切換,不斷地跳來跳去。手機在多個App之間不斷地切換,都會造成發熱了,更何況是腦袋沒辦法跟機器相比的人。系統沒更新就像是人的做事模式或有沒有定期學一些新的東西。電池老化就像是人有沒有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一樣,至少肉體要先健康,才有可能往上談比較心理層面的東西嘛。
你會撈火鍋的渣渣嗎?你覺得有差嗎?差在哪裡?
有兩個相同的火鍋,一個上面都是肉渣,另外一個清澈見底,你會想要把肉放到哪個火鍋涮來吃?
其實肉肉就是我們要處理的事情,火鍋就是我們的內心,內心是充滿雜質或是清澈見底,其實會嚴重影響我們做事最後產出的品質。
剛剛是用火鍋的肉渣來比喻那些雜念或分心,接下來我講干擾,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所以結論,為什麼需要冥想,就是因為大腦裡面浮想聯翩的思緒太多,很容易分心或者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我們應該要定期清理,車子都會定期保固了,更何況是比車子更重要的內心(大腦)。
冥想指的是用特定的姿勢觀察自己的呼吸、身體、思緒、情緒等等。
正念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專注當下、不分心、平靜的感知,自然的覺察狀態,不帶有偏見或判斷,一心一用。
我覺得冥想跟正念的關係,其實就像駕訓班和實際上路,你在駕訓班練習開車的技術,場所很單純,甚至可能只有自己一台車,但是實際上路時,那個複雜程度或是壓力壓迫的感覺會跟駕訓班完全不一樣。所以才會說正念的基礎是冥想。
那應該要如何面對冥想時迸發的那些雜念呢?
❶ 路邊看車:
車子就是你的思緒,你就只是在路邊那張椅子坐下,看著那些思緒過來又過去,這些思緒裡面,可能有讓你感覺到開心的,有可能讓你覺得生氣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要去追逐或是阻擋,就讓他們自行來取就好,記得自己只是在路邊看車,不要跳到馬路中間試圖干擾車子的動線。
❷ 藍天白雲:
藍天是我們的本心,白雲市我們的內心雜念,不管陰天晴天,藍天一直都在,只是會有雲遮住,所以我們要辨別,這只是我的思緒,這不是我的本心,就像前個例子提到的一樣:看車的人不等於車。
❸ 湖面:
如果湖面一直被丟石頭或是風一直在吹,那麼湖面就會充滿皺摺,甚至看起來有點混濁,但當把外界的那些干擾都拿掉,沒有風也沒有石頭,你會清楚的看到湖底,你可能很驚訝:原本沒有這些東西呀,這些東西是怎麼冒出來的呢?其實他們一直都在,只是你沒有注意到而已。
❹ 遛狗:
對待雜念不要像打地鼠一樣把他們全部打死,要像遛狗一樣,硬拉是沒有用的,反而會讓自己很累,這應該讓狗勾以為自己是有自由掌控權的,然後在不知不覺間,一點一滴的把它拉回來自己身邊,這需要很長的耐心。
剛剛講到的都是冥想的內容,正念其實就是把冥想的關注點(可能是呼吸),換成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行走坐臥都能正念。用心去感受身體或感官的感覺。你可以嘗試一下蕃茄鐘工作法,其實裡面有運用一些正念的概念,效果顯著。
讓自己活在現在。
第一本跟第三本都是有名的僧人講述如何用修行的心態看待生活上的一切,第二本書是台灣所謂引進正念的老師所寫的書,把上課的精華都寫成這本書了,看這本書就不用去上課了。
❶ 這本書在說什麼呢?在介紹冥想的好處、理論與練習。
❷ 為什麼需要冥想呢?因為大腦會有很多雜念,讓自己受到分心或干擾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定期的清理。
❸ 冥想跟正念的區別?冥想是練習專注,正念是應用專注。冥想是關注特定的事物來練習自己的專注,正念是將自己的心放在要做的事情上面,一心一用。
最後這是我自己的心得,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