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

#分享 #贈書 你也有週末焦慮嗎?一起看看《週末改造計畫》!

imgur
新年一到,是最多人立下年度目標的時候 我在去年年中 工作最爆炸、生活最混亂的日子 購入了《週末改造計畫》 但一直遲遲擱著沒打開 不過此時此刻,似乎正是個好好審視自己週末的好時機 – 你的週末,有沒有過這種感受? ❓明明什麼事也沒做,卻沒有真正休息到的感覺 ❓48小時永遠不夠用,處理家務事就花上大半天 ❓排滿了待辦事項,但總對自己的效率感到失望 ❓想要徹底放鬆不做任何事,竟又莫名感到罪惡 週末疲勞,源自於一種不舒服的感受: 「明明有自己的時間,卻沒能妥善運用」 但當我們把週末看作補救的時機,來彌補一整週內未能達成的缺憾,那便注定失敗收場。因為週日焦慮症不只是擔心即將到來的工作(or週一),也會為了週末沒實現的期望而感到愧疚。 如果你也想拯救你的美好週末,但不知道怎麼做,請繼續往下看! – 《週末改造計畫》一書不僅談週末演化史 也提供了幾個創造美好週末的行動指標 引用了大量研究、書籍 把每個理論鋪陳的相當完整 雖然對有些讀者來說是陳腔濫調or廢話過多 但渴求美好週末的我還是看的津津有味😆 ⏰週末的演化過程⏰ 【➜週末要休息是上帝規定的】 上帝規定人們必須跳脫單調的勞動,休息一天。祂提醒人們生活不單是由「生產」,或是它的朋友「消費」來定義的;祂把人性嵌進了每個星期當中,並且嚴肅聲明:「凡在安息日做工的,必要把他治死。」 【➜用一個世紀贏來的週末,毀掉它只花幾十年】 人們開始一週長時間埋首工作約兩百年之久,它是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從封建生活轉型之後的產物。 截至1995年為止,採週休二日的國家有英國、加拿大和美國;至於歐洲各國,大多數為週六休半天。到了1970年代後,所有歐洲國家都奉行週休二日。 在中東,休星期五&六的週末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常態,但是隨著經濟從本地轉向全球化,為了跟西方人做生意,部分國家的週末型態也跟著改變。 經過數百年的爭辯及修法,週末照理應該是神聖不容侵犯的,但現代人卻輕易地把它毀掉。 ⏰我們為什麼不放過自己「好好過週末」⏰ 【➜因為活著就要工作】 一說到休閒這個字,不免給人懶散的印象,意味著「無用」和「特權」。在現代,人們「活著就要工作」,而不是「工作是為了活著」。 且在這個工作至上的文化裡,放慢速度、停止跟時間競速,都是認輸的行為。向人吹噓「我從來沒有休過週末」似乎是種實力的展現。 ⏰「好好過週末」為什麼重要⏰ 【➜你如何過週末,就如何過一生】 週末是用來挖掘你「非工作自我」的時間,並且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這不一定會讓你成為更優秀的員工,但肯定會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 所有的工作無論再怎麼有趣,都會把我們變得無趣。 (以上這一段,是我本書最最喜歡&認同的一段💛) 【➜運用你的週末培養長期嗜好】 諾貝爾得獎者擁有長期愛好的比例,比其他科學家或普羅大眾還來得高。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在空閒時間從事創造類嗜好的人,更容易從長時間大量工作後恢復過來,也更能夠幫助別人;而且,當他們回到辦公室後,也可能更富有創造力。 – 看到這邊,明白週末的難能可貴,與過好週末的好處,接著看作者給了哪些撇步! ⏰美好週末的十大行動⏰ ➊ 與人建立連結(面對面的產生連結,可能是見老友,或認識新朋友) ➋ 付出關懷(奉獻你的時間,當志工、參與社運) ➌ 盡情玩樂(每做完一個被動娛樂,就做兩個主動娛樂) ➍ 走進大自然(選一處自然環境,接近它,每隔幾周就造訪) ➎ 追尋美的事物(去博物館、聽歌、運用雙手創造一些東西) ➏ 凡事少做點(少購物、少打掃、少緊盯孩子) ➐ 別制定計畫,多留點空白 ➑ 漫步閒逛 ➒ 保持好奇 ➓ 活在當下 然後,下個週末重複以上的事情! – 這一本書在網路上評論有好有壞 但我個人是蠻喜歡的 可能沒有精實到句句精闢 不過就是看了會有生活動力的那種 現在在我的IG有舉辦抽書活動 (不是公關書,是我個人喜歡所以想送🥺) 希望大家2023,以及往後每一年,都能好好過週末! IG🔎看字長大|手寫、閱讀筆記(@wordgrowup)
愛心
11
留言 1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