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給新手的理財入門心得:簡單總經觀念/穩健投資工具
2021年6月21日 15:50
今年起
很多身邊沒看過在談投資的朋友也加入投資了
看到Dcard也很多人加入大投資時代
趁這個機會來分享一下自己這些年的心得
這篇會從
🛑「簡單的總經觀念」跟
🛑「穩健投資的工具」來介紹
(這樣不小心誤人子弟的風險比較低^^)
先用想到什麼就打什麼的方式
如果太長的話其他東西就等以後再分享~
1️⃣投資前務必理解-我們都處在景氣循環的大結構裡
就你的直覺認為
「衰退、復甦、成長、榮景」
目前世界景氣在哪個階段呢?首先要知道,景氣從過往幾十年到現在
一直不斷著在「復甦、成長、榮景、衰退」中循環
而因為面對衰退的經驗越來越豐富
使得衰退期越來越短,成長與榮景期越來越長
正確的認知目前身處於景氣中的什麼階段
是開始投資之前最重要的一個功課
這部分非常推薦可以閱讀愛榭克izaax的《景氣循環投資》一書然後追蹤愛大的所有文章,
持續關注愛大對經濟數據的解讀
目前有財訊月專欄以及愛大自己部落格上的定期公開文章
不過在這部分沒有要進行太深入的探討跟解釋
直接跟大家說愛大的答案是:
在度過新冠疫情衰退期後,依照每月的經濟數據
目前景氣正處於:復甦期後期~轉換至成長期的階段儘管黑天鵝或政策面可能帶來景氣轉換期之間的行情拉回
(例如停止購債、升息、區域戰爭..等短線事件影響行情)
但以愛榭克的觀點來看不管怎樣,現在
都仍將是長達10年的復甦、成長、榮景多頭行情起點
並認為美國將持續是這一波行情中世界經濟的驅動者
所以關注美國的經濟數據與政策解讀
能夠幫助判斷「景氣是否正在轉換期」之間的陣痛
進而在這波大多頭裡-拉回做多、長期做多。
2️⃣簡單談資產配置的觀念
而假如你準備進入投資
那資產配置就是個重要的觀念
其中的核心意義就是:分散風險
不論你的配置方式
是分散於「股票/債券/黃金/房地產…等」
還是分在「部分定期定額/部分自行操作」
這都是一種藉由「多元配置」或「拉長時間」的方式
"犧牲部分報酬"來降低"資產劇烈波動"的風險
如以下的示意圖:出處:
上圖中可以看到當同一筆資金投入時
當100%配置股市,儘管30年間會有最好的總報酬率(1522%)
但在某個時候資產當下可能會縮水50%
而分散股市與債市,儘管總報酬率降低,
但期間最大回檔也僅為21%
這中間其實隱藏三個訊息
1.多元配置可降低波動
-將資產做配置降低波動率時,可以使資產成長曲線更穩定
2.定期定額不怕買在最高
-透過定期定額可平滑化成本曲線,取得市場平均報酬
3.股市報酬率顯著較佳
-過往股市報酬率>其他標的(定存、債券、房地產、保單..等)
而也因此在做投資規劃時
對於越年輕,風險承擔能力越佳的投資者來說
投資標的將優先是股市相關標的>其他商品(債券、定存、原物料..等)
譬如以上面那張圖的區間做示範的話
雖然2000~2004年投資股市的人可以說是血本無歸但是一但能夠持續性的投入
最終股市2000~2020所能創造的報酬仍然遠高於其他標的
選擇穩健標的後,一張不賣奇蹟自來,
對年輕人來說,以長期來看是真的有它的道理在
而從文章開頭閱讀到這邊
相信一定已經有了基本的觀念,那就是
1.現在就是長線多頭買點
2.自認能承受風險之年輕人「資產配置可採股票為主」
但這並不意味要你明天一早直接開戶
開完戶直接ALL IN航運這樣叫做以股票為主
而是意味著當以分散風險為目的
安排投資資金時,可更專注於在股市中進行資產配置
如下圖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
可以先嘗試規劃自己的未來資金藍圖
例如下表(這只是我隨便亂拉的表):月薪部分是用主計處的年薪/12倒推回去
如果保留現金在身上的話,14年後將有220萬的存款
實際上數字會因人而異
例如住家裡、孝親費、結婚、買房..等
可以依照自己狀況來拉一個未來資金藍圖看看
而若以上表來說
過去十年代表台灣股市的0050 ETF
年化報酬率約為11%
若我們當作11%不是常態
未來資金開始將每年的結餘都投入後
只買到年化報酬率5%的基金/ETF
那比起全部存下來,同樣14年之後存款會增加多少呢?答案是相較於全現金,你的資產總共會多出80萬
其餘搭配不同比重的自行操作最後利潤可以看圖中其他欄位
特別是最後一欄
過去曾經有數據統計過台灣散戶
自行操作的平均投資年化報酬率大概是2%
如果你是完全自行操作
有賺有賠最終年化報酬率2%的散戶
(今年大賺明年賠回去)
這樣的話14年過去,你的資產只會多16萬
不過在上面的配置方式差異中,有兩點可以注意
第一點:
這是持續投入後的年化報酬率
實際上獲利曲線不會這麼的平順
過程中或許會有上面提過的高達50%幅度回檔
(簡稱股災)
第二點:
不同配置方式
除了最終所拿到的報酬不同外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重點就是,如上面那張圖的紅藍框
可看出在資產累計到達100萬前
因為前幾年本金主要來自於本業的收入
不論是自行操作股票 或是 穩健定期定額投入基金或ETF
當下累計的資產差異都不會太大
換句話說
考量操作上的難易度與穩健程度
在資產達到百萬前,積極提升本業收入&定期定額投入
幾乎可以說是最佳的資產累積方式
可同時擁有較平滑的獲利曲線與規避過多風險
百萬之後則是依照個人操作績效
來決定持續配置定期定額或是搭配自行操作
3️⃣ETF(被動)與股票型基金(主動)的選擇
如上述,當資產超過百萬前
配置相當數量的定期定額可以說是較佳的投資方式
所以這部份簡單講解定期定額的兩大主力
(a) ETF
(b) 股票型基金
原則上ETF也是一種基金
但與股票型基金之間的最大差異
就是ETF能夠在市場上如同股票一樣直接交易
絕大多數的ETF都是被動追蹤指數
例如常聽到的0050 ,就是追蹤台灣50指數
(由台灣前 50 大流通性佳的上巿公司組成的指數)
0050這檔股票漲跌會跟整體股市漲跌差不多
是以複製「台灣 50 指數績效表現」為目標
如下圖可看出0050的股價走勢與台灣50指數幾乎一致圖片出處:
而股票型基金(主動)則與ETF不同
基金中持有什麼標的會是由基金管理公司決定
買賣方式是依照每日統一公布的淨值進行申購/贖回
以投資國內而言,各種基金與0050比較的話
其實我個人覺得投資0050定期定額就可以
(大部分情況下ETF表現較好,且0050倒了代表台灣也倒了)
但儘管如此,基金仍然有它的優勢
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提供「將資產配置於境外」的工具
但在剛剛提到的0050中,只聚焦於台灣國內的產業
最慘的狀況就是若台灣國內產業走勢持續向下
例如:半導體業被制裁、政經變化....等
造成長期產業結構上的影響,發生了類似巴西的狀況
這10年來巴西指數ETF從未重返2008年的高點那麼儘管投資巴西ETF透過定期定額方式可能仍有報酬
但整體就會嚴重輸給同期間其他市場如美國的報酬因此如果不想把雞蛋全壓在
「台灣的單一國家內景氣循環或展望中」
那配置境外基金就非常能幫上忙
而如同開頭時有提到過的
世界經濟在可見的未來都仍然會被美國帶動
因此首選的也會是未來10年的景氣領頭羊-美國
總結就是
⭕️投資國內:可以採0050為主就可以
⭕️投資國外:可藉由境外基金配置國外資產(首推美國)
當然投資國外也可考慮直接開國外券商
不過進入障礙比較高,這邊先不特別說明
另外要提醒長期投資過程中出意外,券商在國外會比較麻煩
(網路上常可看到類似發問,如家人過世不知如何處理海外帳戶...等)
4️⃣ETF 與 基金挑選與平台入門
承上
這部分說明的是ETF跟基金的購買方式入門
※0050 ETF的部分其實很簡單
只要透過任何一家證券商開戶
搜尋0050後的標的就是他有些剛入門投資者
可能一開始觀念不清楚會疑惑說
「奇怪我在XX銀行也有看到元大台灣50基金阿」
其實那是不一樣的東西
例如以中信的這檔台灣50基金來說
如下圖
他只是名字有50 ETF
然後追蹤的標的9成是0050而已
如果想買0050就是開證券戶下單0050就好
不用再透過銀行去認購基金,會多一手管理費
※基金購買部分的話,管道就比較多元
但一般都是直接上基富通或直洽各基金代理/發行商的平台
(不推薦從銀行,因為管理費會繞一手)
[基富通]是由政府集保櫃買中心成立的平台,
邀請各家基金在基富通上架自己的產品;
[基金代理/發行商]則類似品牌自己的旗艦店,
專門販賣自家公司推出的基金商品。
通常基金代理/發行商與基富通的比較與差異
我們拿富蘭克林的基金(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基金公司)來舉例,
1.項目不同:
基富通品項眾多,各家基金都有,
但有些獨家或特色的基金不一定會上架基富通
例如富蘭克林「註冊在美國」的境外美國基金
這檔是所有基金裡管理費最低的,跟0050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
會這麼便宜主要是因為註冊地點在美國,會有稅率優勢。
2.研究報告與專人諮詢:
基金公司會定期提供一些自己的研究報告,對市場或對自家的基金
可以加減看吸收資訊,資訊多夠正確就是贏家。
同樣以富蘭克林為例,登入會有一些產業的研究報告看法基本上這種報告不是找明牌,而是看業內的看法邏輯
另外通常基金公司也有能跟專人直接一對一諮詢的服務
3.優惠
這兩種管道選擇其實都算便宜,
手續費普遍都很低且有折扣,
也都不定時會有各自不同的優惠活動,
申購時也可以特別找有活動的省一筆小錢
大概就是這樣,打得比想像得多有點累,
本來想說連股票一起講,才打完基金部分就寫到手痠
下集之後再出
如果大家喜歡可以給個鼓勵或收藏
以後再來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