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 在美國也有女校?(圖文並茂)

標題黨一下:)嗨大家好~我是J , 目前在美國一所私立女子高中念高二,今年17。 在還沒來美國之前我常常在網路上找有關美國高中的資訊,但常常找到的內容不是補習班的50天托福100分保障,就是代辦的華麗描述,彷彿出國留學後人生百分之九十的問題都會解決。所以在今天發現 Dcard 開放給高中生申請後我註冊了一下帳號,因為我想把美國高中的生活以一個正在體驗的人的視角呈現給大家。所以接下來這個帳號主要會分享我在美國高中的生活和經驗來供大家參考(不喜勿戰,我🏠有沒有錢不幹你的事,有一些字不會翻所以就直接打英文了),那我們的第一篇文章就從介紹我的高二生活開始吧~ 首先個人背景交代一下: 英文程度的話:我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去年托福裸考110。 我小學唸的是雙語學校,國中是一般體制內的私立國中。 而高中會出國的契機是被自由選課和🇺🇸總體環境非成績至上主義吸引,然後目前就讀的高中排名大約前20。 今天這篇主要是想講一下我高二 (sophomore year) 的美高經歷,因為我高一 (freshman year) 疫情期間沒去學校沒有什麼心得哈哈哈 那麼我們就從去年八月開始講起吧~ 2021/8/23,正式搭上飛機✈️前往美國(說來好笑,我在去上高中之前從來沒去過美國)那時候搭了快15個小時的飛機到jfk的時候才有一種真實的感覺。我在美國了,一個和家有12個小時時差的地方。
megapx
megapx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也說不上多激動,但對未來的期待和新鮮事物的刺激感讓我放大了五官,而能細細品味這個陌生的國度。 — 從機場到達學校以後已經是半夜了,拍了一張照片紀錄後我就進宿舍休息了
megapx
— 隔天早上起床宿舍的樣子
megapx
我們宿舍不大,但因為是雙人間而顯得沒有那麼擁擠。 — 收拾好行李🧳後開始去認識這個我要待三年的地方(美國的國中只有兩年,高中有四年。但因為我高一受新冠影響,沒去過學校)
megapx
那時候第一次被自己的學校美顏爆擊哈哈哈哈,拍了超多照片 — 我們因為還沒打疫苗隔離了七天,而之後就開始上課了。 剛開學的時候我們學校有好多活動:有幫小狗染毛,glow in the dark,冰淇淋車之類的;充分展現了新學期開始學校和學生的蜜月期。 — 這個狗狗超可愛!小小一隻的不過牙滿利的,我被他咬過一次之後有被嚇到哈哈哈
megapx
— 我們還幫老師的狗染毛,結果它一直亂動染不下去
sticker
megapx
— 後面直接放棄開始逗狗玩了
megapx
— 來這裡後發現了幾個和台灣不一樣的地方(可以算小小的文化衝擊?)也給大家做個參考 1. 運動💪 美國高中沒有體育課(除非上PE),不過我們有movement credit。 如果參加校隊的話每個禮拜訓練五天,一天2.5個小時。我們學校有蠻多選項的,秋季有tennis, soccer, field hockey, crew, cross country; 冬季有 indoor track and field, indoor crew, basketball; 春季的話有 softball, lacrosse, cross country. — 去校外打field hockey比賽
megapx
每一間學校會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不一樣的選項(像因為我們學校是女校,我們就沒有美式校園電影常見的美式足球或啦啦隊)不過也因為我們學校不是以體育出名,所以我們打的等級不高,如果是新手想嘗試的話可以在賽季剛開始的時候去 JV (junior varsity) try out Varsity 的校隊通常會蠻難進的,像今年春季我有去 varsity softball try out就被刷下來了
sticker
因為他們只有varsity,收的人大部分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打或本身就很有天賦的類型;像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從7歲開始打到現在,也有參加travel team 去校外打比賽才能在varsity team存活下去。 不過被刷下來或不想參加校隊的話也不用緊張,因為還有PE或舞蹈課可以上。如果選擇上PE的話,一個禮拜最少有三天訓練,一天大概1.5 個小時。通常選擇PE 的人是本身對運動沒有那麼大熱忱,沒有想參加的校隊,或是沒有時間去參加校隊訓練的人。舞蹈課我沒上過,所以在這裡就不多說。PE的話我之前參加過 PE Ski 和 PE table tennis;而我們學校也有其他課程可以選,像我有朋友選的是yoga 和 archery。 那你可能會問,如果我學的運動是比較小眾或學校沒有開怎麼辦? 我們學校有開放學生去做校外的運動來填滿 movement credit,所以有人會去校外的馬場練習,打高爾夫和練diving。 — 2. 上課 我們表定的上課時間是早上8:00 到下午3:30,但如果沒有去合唱團或弦樂團的話都是9:00才開始上課。因為我冬季和春季都做PE感覺沒怎麼動到,所以我個人會早上6:30起床去健身房運動,8:00回去洗澡吃早餐然後9:00上課。我們現在的課表是一天有4節正課,一堂大概1~1.5小時。早上有時候會有 morning reports (早會),中午常常會有class meeting (班會)或 seminar(類似研討會),然後其他時間會有club meeting(社團活動)。 我們的主要科目是數學,科學,歷史,英文,藝術和一門語言。(有一些科目是必修) 但因為英文已經算是我的第二語言,我就會有更多空間可以加其他我想學的課。 相比起台灣普通高中,我覺得美國的高中選課很自由。用數學舉個例子,美高提供的課程有從algebra 1 (代數1)到大學微積分 (AP Calc BC),而每個人能根據自己的數學能力和老師的評估來選擇自己要上什麼數學課。其他科目也是同理,像英文有 villains and antiheroes, queer studies 選修課,更好玩的是我們還有一個英文課是專門看電影的。歷史的話我們有African history(非洲歷史), middle eastern history(中東歷史), East Asian history(東亞歷史), European history(歐洲歷史), US history(美國歷史)等等其他課程。藝術的話我上過比較好玩的有 public speaking(演講課)和 ceramics (陶藝課)。 — 陶藝課做的不能吃的牛肉麵(不知道為什麼麵沾到紫色顏料)
sticker
megapx
— 3.住宿 另外因為我們學校是寄宿+走讀學校,在我們學校大部分住在宿舍的人都是國際學生或是一些其他州的學生。對我來說,住學校其實還不錯,因為有什麼想跟朋友說的東西可以直接走到他房間找他,也可以有一些sleepover之類的活動。另外因為離學校很近沒有通勤時間。我們住宿的話會被分到不同的hall,每個hall上面會有houseparent(類似舍監)和舍監小助手,然後週末晚上我們會整個hall一起做活動。之前有一起去打過保齡球🎳,觀星,烤棉花糖,玩水球和拼拼圖。不過因為每個hall的houseparent 和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所以有一些hall 沒有辦這些活動。 — 在美國過的第一個農曆新年
megapx
— 我們houseparent 的聖誕樹🎄
megapx
— Hall 上烤s’mores
megapx
— 4. Live in the moment 我很喜歡美國的另外一個點就是他們很活在當下。在台灣的時候,我每天都在趕時間。趕著上課,趕著下課,趕著吃飯,趕著上補習班,趕著回家睡覺;從來就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就算在休息,我也是在追劇或待在房間滑手機。來到這裡之後生活變得很簡單,我開始會願意為好心情而做事。 — 去年冬天-15度時我們衝去外面打雪仗滑雪橇
megapx
我不在糾結這是不是浪費時間,我只是活在當下享受著我的青春。 — 5. 活動多 對我來說我們學校很讚的點就是我們會辦很多活動。我們有蠻多傳統的,而大部分辦活動的時候都能夠感覺到學校有在用心做。像萬聖節🎃的時候我們有去各個老師家(有一些老師住在學校)玩trick or treat,然後還有學姐辦的鬼屋可以玩(整場尖叫到我耳膜快破了但超好玩:) — 聖誕節的時候我們幫學姐裝飾聖誕樹🎄(主題是電影)我超愛那串爆米花🍿️哈哈
megapx
— 和爆米花🍿️聖誕樹合照(不一樣的活動) 偷偷說:有正式場合可以試試看穿旗袍,正式程度高而且有新鮮感(我朋友說我那天像民國大小姐哈哈哈)
megapx
— 我們學校也會有蠻多結合時事的活動,像我們學校的學生前幾個禮拜辦了一個公益才藝展示會來幫助因為烏俄戰爭流離失所的人。也因為我們學校是女校的關係,大家都很尊重其他人的性取向,會有pride month然後大家會在morning reports(早會)的時候科普LGBTQ + 群體的歷史。另外還有AAPI, Black History Month, 之類的活動,讓大家都能夠有科普和被科普的機會。 6.交朋友 在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裡,我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有很typical 的 bitchy girl,有很搞笑的冰山美人;我發現打開心胸,放下成見才能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朋友。不在乎國籍,不貼標籤,多去參加活動是我認為的交友法寶。很多人會說一定要只跟美國人做朋友,或硬要擠進某個圈子對我來說都很難。我只根據我和這個人的頻率對不對,有沒有話題,喜不喜歡而決定要不要當朋友。 7.習慣/享受孤獨 國中的時候,上個廁所都要人陪的我意外的開始享受起獨處的時光。紐約的冬天實在是太冷太漫長了,卻有一種安定的力量。是在那年冬天我才學會在午後捧起一本書,喝著茶,享受獨處的時光。 8. 自由 這裡指的是穿衣自由和總體社會風氣的自由。在我們學校,好像什麼東西的出現都是合理的。還記得去年英文課我第一次走進教室上課時的場景:歌德風,暗黑學院風,網美風,美式復古風,和美國校園經典(sweatshirt + leggings)⋯各種各樣,百花齊放。因為我們學校管的滿鬆的。穿衣方面你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只要不露點,你穿什麼無所謂。也是那時候我才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穿衣自由。每個人,不管高矮胖瘦,都在做自己。沒有人會批評其他人的身材或風格,因為存在既合理。 他們的自由也體現在其他方面,像住宿生如果想要買東西,只要告訴舍監你就能出校門了。也因為大門永遠是敞開的,所以只要你想,其實也可以偷偷溜出去。(但附近沒什麼東西就是了) — 總而言之,只要你不違法,做什麼沒人管。Just be yourself. 9. 上課方式 我不確定是不是全部的美高都是這樣,不過我們學校蠻多課都會訓練到我們的獨立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像今年的歐洲歷史課我們就沒有課本。每次上課前的晚上老師都會發課前要讀的內容,有時候是演講,有時候是信,有時候是藝術作品;而我們要在上課之前讀過資料,回答他提的問題然後去課上討論。舉個例子,我們讀了一戰的時候美國總統 Woodrow Wilson發表的 fourteen points 後,在課上討論了他的作品中提到的self determination 引起了什麼樣的反應,對世界造成了什麼影響。我們會坐成大圓桌然後開始討論,你攻我防,然後老師會在冷場的時候再丟出新的問題引導我們去討論。 10. 各種能力upup 來🇺🇸之後我的各種能力被激發出來了:從廚房黑暗料理製作人到烘焙小能手只是時間問題,學會了尬聊(社交能力buff),學會通過電話和客服吵架,然後最近要學習一下怎麼把一年內製造的各種廢物塞進六個小箱子(簡稱:搬家📦) —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都是上美國高中的優勢,但其實也有不好的一面。 1. 壓力大 剛開始來的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以為美國高中不就是草地派對運動讀書嗎。後來深入了解過美國大學的申請過程之後才發現壓力完全不小於其他國家。頂尖大學想找的不只是聰明或會讀書的人才,誇大一點他們想要的是全能型天才。不止GPA(美國成績計分方式)和SAT要高,活動要精,體育要好,最好還能創個公司,得個奧林匹克獎。 所以來到這裡之後我不止一次的問自己我憑什麼來這裡的。自我反省了一下只覺得我成績還不錯,但除了成績之外我好像沒有任何拿手的事。但我想說,這種懷疑自己的時候,請你走出去,參加一個志願者活動,出去走走逛逛,你說不定就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了。因為如果你一直質疑自己,你會越想越覺得自己不值得。與其這樣,還不如出去找找其他興趣,認識新朋友。雖然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很難,但找尋的過程本身就是值得期待並認真對待的事。 我以前會羨慕其他朋友能早早就找到他們的夢想而可以提早開始努力然後贏過其他人,但後來我發現,總有人在夢想這條路上掉隊,也有人半路殺出;先開始的不一定能走到底,後開始的也不一定會永遠居於弱勢。 2. 費用高 說實在的,在美國讀書本身就是很燒錢的事情。之前看過一個迷因,留學基本上就是一個月燒一台MacBook的錢。不只是學費,生活費、機票費、娛樂費,就連吃個飯都很心疼我的錢錢
sticker
3. 食物 也不能說美國食物難吃,但每天被高油高糖高熱量投餵真的會胖 (sad but true),有一個小傳說是freshman 15 (通常是用在大學生身上),我覺得用在高中生身上也可以😌 剛開始我還能每天死守沙拉吧,後面看到沙拉吧就害怕。。。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學校的食堂:有沙拉吧,水果+酸奶吧,三明治吧,甜點吧和學校煮的東西。通常每個禮拜都能看到披薩🍕,薯條🍟,漢堡🍔,墨西哥捲餅🌯️,冰淇淋🍦輪流出現。再加上晚上study hall 結束後 houseparent(類似舍監)的甜品投餵,配上運動,我過了一年胖了5公斤。。。 可能是因為食堂的東西沒有多好吃,再加上我的台灣胃,我把自己培養成了我爸媽都不相信的大廚。 — 跟朋友和houseparent 一起烤餅乾
megapx
— 太想吃地瓜球直接自己做
megapx
— 和朋友一起吃火鍋🍲
megapx
進化過程大概就是: 剛到:哇學校有好多麥噹噹會出現的東西欸! 7個禮拜後:看到漢堡和披薩轉頭就走 10個禮拜後:淦怎麼胖那麼多,不能吃泡麵了啦 之後:學會自己拿沙拉吧的菜回房間炒
sticker
(不過houseparent 做的東西真的太讚沒辦法拒絕👐) — 題外話:在這裡推薦所有住宿沒有廚房的各位一個神器(煮泡麵和炒菜都可以)(不是廣告),沒有它我活不下去
megapx
4. 想家 其實我本身不是一個很感性的人(entj),但在這裡的好幾個瞬間都會覺得如果在家是不是一切都會好一點。一次是做完陶藝課牛肉麵的時候,那次突然被自己多久沒吃過台灣的飯嚇到,那時候我還在死磕沙拉吧,結果做完牛肉麵之後就破防了,從台灣帶來的泡麵直接吃爆。。。
sticker
其實有時候想家只是一瞬間的事,會好奇我的家人現在在哪裏,在做什麼,有沒有想我,有沒有背著我吃大餐。
sticker
5. 家人 從踏上飛往美國的班機起,就是七年的旅途。想像自己是一台火車🚞,有人上車的同時也有人下車,時間是軌道,風景是閱歷。而沒有人會永遠待在火車上,尤其是我最愛的爸媽。我會度過7年沒辦法每天見到他們的日子,更可怕的是我會發現他們在一次次傳在家庭群組的合照中漸漸白髮蒼蒼。而我無能為力,也無法陪伴。我只能在僅有的假期時間和他們相處,但也會因為如此而更珍惜他們的陪伴。 6. 朋友 像我的火車理論一樣,朋友也會在這七年中悄悄變化。可能是價值觀,環境,生活方式;或只是因為在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剛好在大洋彼岸,隔著12小時的時差呼呼大睡。所以我其實蠻害怕我七年後回家會不會沒人認識我了,或是發現沒有除了家人之外必須要見的人。不過我也看開了,反正人生還是要靠自己活。如果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的話很好,但沒有的話我也可以充實自己,總會再遇到更好的人的。 — 以上是我這一年來的一些小心得,打了那麼一長串才發現當blogger也不容易啊~如果這些內容有幫助你的話麻煩按個愛心才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可是打了5個小時歐 另外,如果有想看的內容可以在下面留言歐
sticker
謝謝,我們下次見 — by J
愛心跪哈哈
543
留言 49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