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有雷 《台北女子圖鑑》:桂綸鎂也救不了林怡姍(上)

#有雷 《台北女子圖鑑》:桂綸鎂也救不了林怡姍(上) 我耐著性子看完《台北女子圖鑑》前兩集,才意識到世界可能會以 《台北女子圖鑑》的醜態認識台灣(請自己去爬對岸網友的短評),故獻出首次劇評。 - 目前導演形塑的形象就是台南人沒有基本常識,台北人即便串場角色也相當失禮。 初到一個城市、或者在成長階段,難免犯傻。多元繁華的城市(如台北),容易造就一個人提早世故、老成、社會化,也會更早習得圓滑與得體。二線的城市(如台南),也是有工作機會,能選擇一輩子安然又賺得不錯,但並不會因此欠缺常識與判斷力。 愚昧與失禮可能存在任何地方、出現在任何人身上,跟台南人或台北人一點關係也沒有。角色以南北劃分、扁平地貼上標籤——這真的愚昧、真的失禮。 - 起初,我覺得桂綸鎂可能不適合演「林怡姍」,但又想起桂綸鎂在《女朋友。男朋友》中,她演的高雄女孩林美寶,爾後,林美寶長大來到台北、開始有了「台北女生」的模樣,但仍保有自己(大概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樣貌)。 問題應是劇組在真空的環境中執導編劇,堆砌所有刻板印象,再以不合邏輯的敘事手法貫穿,於是桂綸鎂也撐不起乾癟無聊的林怡姍。 【為什麼要北漂?】 1. 單純對台北有嚮往(如:《後來的我們》的方小曉)(?) 那林怡姍可能會嘗試很多不同的工作、什麼都做、為了要活下去。 2. 需要收入好一點的工作(X) 目前林宜姍被刻畫得散漫失神,並沒有在台北會賺得比在台南多的跡象。 3. 習慣了大學所在的城市(X) 林宜姍在台南唸大學。導演也沒拍出林宜姍與她的朋友大學期間一南一北求學,到底具體有什麼不同!資源(如教育及實習)分配不均、接觸的人與事的複雜度,才是真的形塑出南北差異的關鍵。那些實習經驗並不僅止履歷上的一行字,但在林宜姍的兩位台南朋友身上都看不出來。 4.對台北有嚮往且對夢想有渴望(如:《後來的我們》的林見清)(?) 依照直接陳述,林怡姍應該是偏向於「4.對台北有嚮往且對夢想有渴望」,可是劇情不像。她竟然會在靠她阿姨的人脈、取得比自己能力更高且貼近於時尚產業的工作後,因為職場細故,憤而離職。 她的第二份工作讓人更摸不著頭緒,殊難想像真的對時尚產業有夢想的人,會當兩年的面膜電話客服、卻沒為了時尚產業的夢想努力(對北漂族來講,成本就是兩年的房租跟青春)。 現實上,除非家裡有金援,離鄉背井要生存,工作再血淚都要吞下去,直到確定有下一份工作、或確定自己的積蓄可以熬過空窗期,不然就是繳不起高額房租。 - 看了《台北女子圖鑑》前兩集,我想說:台南人沒有那麼愚昧、台北人沒有那麼失禮,但導演及劇組的漫不經心,讓我第一次看劇看到因為製片品質這麼生氣。 不能說林怡姍這樣的人不存在,但作為一個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需要有所本。刻板印象在影劇創作中是重要的,但需要符合邏輯!林怡姍不具現實骨架支撐,桂綸鎂就算是空靈女神也給不了「一癱血肉」靈魂。 《台北女子圖鑑》把打廣告的預算拿去做田野和劇本開發,應該成效斐然。 By 北漂十年的台南永康女子
愛心
81
留言 18
文章資訊